在命运的转折点


父亲手术结束了,伤口愈合的也不错。

从老同学那里得知李雷老师住医院附近,特地去看望他,以了结多年以来的心愿。

李雷老师是我初中一年级的班主任,同时带英语课。

他圆脸,半脸胡子茬,身材中等,略胖,喜欢打篮球、乒乓球,讲话嗓门大,做事雷厉风行,决断果敢。

乍看是猛张飞,其实粗中有细。

他从普普通通一个班主任,升到中学校长,再到今天的镇教委负责人,也不过十多年时光。

扯得太远了。

1996年我就要初中毕业,迫于现实的安排,我必须报考竞争最为激烈的中专考试,不能选择高中再读大学这条路。

那个年代升学人数偏多,不像现在,我爸在镇中心小学教书,收的学生一年比一年少。
全县报考中专的人数过多时,就有了“学校预选”“全乡预选”“正式考试”这么三个过程。学校预选就跟现在说的海选差不多,大多都能过。全乡预选就有点杀气了,县里给的名额有限,只有30个。不要说应届初三毕业生尖子有多少,单说复习的老油条,就有两个班,假设老天开眼只有一半报考中专,那也有四、五十个强劲竞争者。

我在应届生里算是尖子生,不算复习班的话,全年级统考基本不出前三名。

问题在于,应届生大多数奔高中而去,而复习班的师姐师哥多为升中专而来。

农村家庭的学生,大多除了学习成绩的压力外,还要背上经济贫困的包袱。老人们算的清楚,上中专,读个三、四年,就能上班抓钱了。上高中,家里就要继续供应三年,如果“不幸”考上了大学,那就又是一个三年或者四年。

复习班有些师兄师姐复读两年甚至四年,誓死不进高中,所有的努力,也无非为了能够尽早吃到公家饭,替家里分担压力。

老天喜欢捉弄人。

第二轮预选,全乡30个名额,我是31名。

成绩下来后,我万念俱灰,回家跟我妈说我不读了,明天就把课桌板凳拉回家来。正好我爸出差,我妈不敢做主,说等我爸回来后再说。

第二天遇到李雷老师,其实他就教我一年,其它时间,我们是篮球场上的队友或者对手,彼此间倒是熟悉的很。

他那时已经身担要职,告诉我说,李冰,你先别急,我去县里报名单,想办法给你争取一个来。

后来,果然给我争取了一个名额。

事情也不是我想的那样顺利,另外一位副校长想把我的名额顶下来,换他亲戚家的学生。李雷老师据理力争,没有让他得逞。这是后来父亲告诉我的。

作为全乡预选的“尾巴”,我参加了决定命运走向的全县中专考试。

大概半个月后,成绩下来了,全乡31人里考上21人,我有幸在列。

如果没有李雷老师的那次争取,我的人生不知又会转向哪个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