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主张,喝大众啤酒要喝当地的品牌,除了对当地文化的向往,还有我深信当地啤酒远比冠了名牌之名却无原产地水源的啤酒好喝。
在广州,我只喝生力或珠江,深圳自然是金威,北京是燕京,以前有个五星被青啤收了,上海是哈德门,我的老家济宁以前有无名,三孔,如今渐渐不见,如果在青岛夏日的街头巷尾,随便钻进一家啤酒屋,大桶里打出的扎啤都不会差到哪里去。
可惜的是,近年来,青啤雪花大有一统天下的势头,出差到外地,大排档或大酒店,酒水单上只有青啤和雪花,对我这类酒徒来讲,实在是件单调而无趣的事情。
和 当前电商行业相似,啤酒的行业集中度也越来越高,大品牌不断攻城掠地,中小品牌生存日益艰难,兼并倒闭的现象过去现在未来还会不断发生。大品牌借助资本实 力,渠道占领越来越多,直接导致终端促销主动推荐或下架本地竞品,于是,酒徒们只能喝到渠道强势的啤酒而不是好喝的啤酒。
基于这个只会越来糟糕的预测,作为一名做电商的啤酒er,不得已主动思索啤酒企业的破解之路。
如何破?
我们来看看当前的局面,很显然,生产大众啤酒,和青啤、雪花拼价格、渠道显然是死路一条,但是有没有另外一种可能?坚持独有的口感,定位一个窄众人群,通过互联网上做一个“只为小众酿制的啤酒”,从而避开大众啤酒市场的竞争?
依据即《长尾理论》,“只要产品的存储和流通的渠道足够大,需求不旺或销量不佳的产品所共同占据的市场份额可以和那些少数热销产品所占据的市场份额相匹敌甚至更大,即众多小市场汇聚成可产生与主流相匹敌的市场能量。”
长 尾理论的最佳案例是虚拟类的产品,如音乐,电子书,在啤酒这样的品类里,存储成本流通成本是降低不下来的,但互联网这个渠道足够大,借助互联网,企业可以 找到世界各地喜欢独特口味的啤酒er们,从而成就一个大市场。于是,电商里出现了“裂帛”“茵曼”“阿卡”等一系列个性鲜明,有自己强烈主张的品牌。
期待有这样一天,在啤酒家族里,也能涌现多个“小而美”,也不枉啤酒er们来世上一回。
《“想起啤酒这回事儿”》 有 23 条评论
[哭泣男]
不错哦,赞一个。求认识,求回访
喝多了惹事啊
路过,留个脚印,网站很棒!
少喝点啊
很不错的网站,交换友情链接不,最励志网:http://www.zuilizhi.net/?
好久没来了,过来转转
支持
伤肝
过来看看
常来常往
青岛啤酒还是不错的
能喝多少啊
啤酒有地方保护
很有心得嘛
你能喝多少啊
外国啤酒
很有心得嘛
不喝酒的我只能看看了。
最晚喝了4瓶,爽啊!!!
挺讲究的呢。我对酒没有好感,但对于茶却是喜欢,特别喜欢半发酵的铁观音,当然绿茶也是不错的。红茶就不喜欢了。
茶也喝了几年,没入门